新聞專區(qū)
焦點新聞
2023.08.23
【民報農民曆-處暑1】處暑後憂鬱增 中醫(yī)建議以百合寧心防憂鬱
8月23日是24節(jié)氣中的「處暑」,「處」有停止之意,因此「處暑」真正的意思是要正式揮別夏季。圖片設計/佳佳
宜:寧心潤肺
忌:秋燥秋涼
8月23日進入節(jié)氣「處暑」,雖說算是秋天的開始,但臺灣沒有感受到「秋高氣爽」,反而還是處在高溫中,因此有「處暑處暑,熱死老鼠」的諺語。不過中醫(yī)師提醒大家,處暑後早晚溫差開始變大,且在沒有颱風下雨的時候也開始偏向乾燥,因此在養(yǎng)生上要注意防止「秋燥」、「秋涼」對身體帶來的危害。另外,處暑適逢農曆7月半前後,因此民間各地有許多不同習俗,像是:不到人煙稀少及危險的地方戲水、也不要在晚上晾曬衣服等等禁忌,有句「7月半鴨,不知死活」的俗諺,最初指的是農曆7月半用鴨子來普渡的意思,後來用來比喻人不知死活。不過臺灣此時正處颱風季,由於稻作怕雨水,因此有「不怕7月半鬼,只怕7月半水」的俗諺,表示對務農的民眾來說,水患可是比鬼更可怕的存在。
8月23日是24節(jié)氣中的「處暑」。許多人可能一頭霧水,不是才剛過「立秋」,為何還會出現(xiàn)跟夏季有關的節(jié)氣呢?事實上,「處」有停止之意,因此「處暑」真正的意思是要正式揮別夏季?!柑幨睢贯崾顨鉂u漸消退,中醫(yī)師提醒大家要開始注意秋涼和秋燥,也要小心保持情緒平穩(wěn),以防肝氣鬱結導致「悲秋」憂鬱上身。
養(yǎng)肺潤肺 防「秋涼」、「秋燥」
瀚威中醫(yī)診所院長蔡馥光指出,雖說目前是豔陽高照的秋老虎季節(jié),但到了「處暑」就真的要開始準備向夏天告別,從這時開始,早晚溫差會更加明顯,太陽下山後也漸漸會有涼意出現(xiàn),因此這時要特別注意防止「秋涼」造成感冒,衣著上不要太過清涼,若喜歡穿露肚臍裝,再加上吃生冷食品,腸胃功能容易受影響,可能會出現(xiàn)腹痛、腹瀉等撞撞;夜間睡覺時冷氣、電風扇也要注意不要開太冷,並記得在腰腹間蓋好被子,以防受涼導致傷風感冒、腰肩疼痛。
時節(jié)入秋後天氣開始轉乾燥,因此另一個養(yǎng)生重點則是要防「秋燥」,秋屬燥,而燥氣通於肺,也就是說,乾燥的氣候最容易影響到的就是肺臟,這時可能會讓人出現(xiàn)皮膚乾燥、鼻腔乾燥、喉嚨痛、咳嗽等呼吸疾病,因此在飲食上除了注意水份的攝取要足夠外,也要注意多吃些養(yǎng)肺潤肺的食物。
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提到:「肺主秋,肺收斂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泄之」。蔡馥光也指出,因此這個季節(jié)相當適合吃些酸性食物,一方面收斂陽氣,一方面可以顧肺。包括:石榴、蘋果、山楂、梨子等等水果,以及蓮藕、百合、銀耳、木耳、山藥等,有潤肺的效果,也可適量喝一點清淡的茶飲,像是:烏龍茶、玄米茶等,可滋潤增加津液,蜂蜜也是秋季養(yǎng)肺潤肺的好食材。
百合寧心滋潤功效 防秋天憂鬱
另外,蔡馥光提醒大家,由於秋天陽氣開始收斂,身體不好的人開始會出現(xiàn)不舒服的癥狀,情緒會比較低落,憂鬱癥狀會在這段時間逐漸展現(xiàn)。這是由於秋季與肺相應,肺在五行屬金,金對應憂悲,因此秋屬悲,另外,由於秋燥抑制肝氣,肝氣鬱結就容易讓人情緒不佳。
蔡馥光說,依自己臨床經(jīng)驗,處暑之後因為情緒憂鬱來求診的民眾確實明顯,因此她提醒大家,處暑後儘量不要熬夜,早睡早起,保持情緒平穩(wěn),以防憂鬱找上門。她也指出,百合有寧心與滋潤的效果,可讓情緒較安穩(wěn),因此處暑後百合的料理也是非常推薦的,可用甜的方式呈現(xiàn),像是「百合冰糖燉雪梨」,或加上潤肺的白木耳做成「銀耳百合蓮子湯」,不要加太甜,都是相當適合這個季節(jié)的食物,可清火氣並帶有涼潤的效果。
按壓養(yǎng)生大穴合谷穴預防疾病
而在穴道按摩的保養(yǎng)上,為防止「秋涼」、「秋燥」導致的過敏及腸胃不適,可以多按摩位於大腸經(jīng)的「合谷穴」,位置在手背拇指食指間,二指併攏高起的虎口處,蔡馥光指出,這是調節(jié)腸胃和過敏的大穴,可舒散風邪,並可幫助肺氣的宣通。
多按摩位於大腸經(jīng)的「合谷穴」,可防止「秋涼」、「秋燥」導致的過敏及腸胃不適。圖片設計/佳佳
預防勝於治療,蔡馥光提醒民眾,在秋天剛開始的時候,提前養(yǎng)肺增加免疫力,抵抗秋冬可能帶來的呼吸道疾病。
〔黃星若/臺北報導〕